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海洋音樂祭回想錄■尋找Indies音樂文化

表演之外,會場為增加「Indies文化」氣息,設有「獨立唱片大展」,使樂迷看樂團表演之餘,能買到喜愛的團的CD,讓缺乏曝光和大賣場的獨立唱片公司,有機會展售,是挺貼心的服務。原本獨立唱片大展是一年一度的規劃,構想中邀請參展的有水晶唱片、角頭音樂、大大樹音樂圖像、阿帕唱片、佛銳唱片、風潮唱片、十月影視(ECM)等,是好的開始。但張四十三認為大多數Indies廠牌反應不熱絡,到第三屆只有馬世芳的「五四三音樂站」在會場展售,勉強算是Indies廠牌小展。
張四十三說:

「弄攤位讓獨立唱片公司來擺,我還打電話去邀請,但願意來共襄盛舉的Indies公司並不踴躍,讓我很不能理解,打擊很大,體認到獨立唱片圈的人並不團結,不如我想的那麼單純,可以團結起來共同完成一樁好事。或者簡單地想,就拿到政府的錢,大家一起來party!可能別人並不這麼想吧!或許大家都在觀望這個音樂祭會有人潮嗎?有影響力嗎?」

立意甚佳,執行面無法完全體現,是可以想像的。另一個設計是「五換一」的活動,拿五張主流唱片換一張獨立唱片。流行音樂消費者或多或少會買到後悔的主流唱片,或喜歡的歌太少,不值得長期收藏,拿來換一張沒聽過或沒買到的獨立唱片也划算,或許媒體會有興趣,到底哪位大歌星被換出去最多?只是結果不如預期,可能是一般對主流或獨立唱片的區別,不像搞音樂的人那麼清楚,也可能沒太多強調,樂迷遊客太急著往舞台前集中,少了逛音樂市集的味道有關。

主辦團隊看重媒體效應,我這個從媒體出身的人倒沒像他們那樣在意這部分。依我的想法,第一年邀請的團一定要是台灣最猛、評價最高、有影響力的團,比如「交工」、「濁水溪」、「骨肉皮」、「刺客」之類的,讓海洋祭先受到樂團圈的重視,再走大眾路線。但操作者總是想先把大眾的「眼球」蒐集過來,才有永續經營的機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我還是覺得沒「濁水溪」、「骨肉皮」是種遺憾。

為了與讓海洋祭與貢寮的鄉土民情結合,貢寮也要迎賓當主人,不是借場地辦演出而已。第一年設有當地攤位,第二年規劃有「海味大賞」便當之外,還有別的選擇,讓當地物產和遊客分享。可是需求越來越大,第二年位子只有二十個,要抽簽,第四屆增加為五十個。讓當地人士覺得海洋音樂祭帶的不是破壞。

海洋音樂祭的影響不只是音樂層面,還包括當地店家收入、觀光業的繁榮及縣府的政績都在內。張四十三想不到海洋祭成了「貢寮特產」:
「連在地人都引以為傲,有人當一輩子公務員,從不會為自己辦的活動感到驕傲的。而『海洋音樂祭』從無到有,變成今天的盛況。從消防局、警察局、衛生局等等的協助,功勞不下於主辦團隊,那種得意是可想而知的。


土洋大對抗
人潮來了,小菜先開胃。中午豔陽高照,觀星廣場題為「另一種注視」的小舞台表演先暖場。

「另一種注視」是從坎城影展借來的,或許不是大片,但深具潛力的新秀,並沒有絕對實力高低的區隔。對排節目的人來說,要一次把所有好團都排到主舞台,是不可能的,只好按重點設計安排。

「東三寶」、「馬大文」、「Scott」、「粉紅蒼蠅」和「王宏恩」輪番上台現技,愛畫虎爛的台北龐克團「東三寶」,真是怎一個「寶」字了得;馬大文的清新民謠,在酷暑中給人安撫、沉澱;王宏恩的帶動唱和快樂節奏,把場子炒到最高度,一點也不輸主舞台的表演。

那年的舞台工作由「魔岩」唱片負責演唱會的部門主管張文玲擔綱,從伍佰&CHINA BLUE的巡迴到張震嶽、楊乃文、順子的校園或戶外演唱會,擁有無數歷鍊和心得,「角頭人」也從中學習,累積經驗,「角頭」的BABOO說:
「第一屆很克難,都在摸索。搭了兩個舞台是個噱頭,也是創舉。第一、二屆舞台請魔岩幫忙,在舞台經驗上,向舞台監督葛大中學,到第三屆才有能力自己弄。」

時間接近下午三點,主舞台的大餐「史上最爆之土洋樂團大對抗」準備就緒。舞台設計是國內少見的雙舞台,一來有對抗的意味,二來減少換場的冷調,讓氣氛足以延續,不受樂團setting的中斷。

MC HOTDOG    VS  SLINGSHOT (美、希臘、加、法)
脫拉庫   VS  The MILK(加、美、澳)      
停看聽   VS   MIRACLE SARU  (日本)
糯米團    VS   6 9 ACROSS (美、加、澳、愛爾蘭)
四分衛     VS   The DUKE (美、英)後來改為 強辯
夾子電動大樂隊   VS  MIMIE-CHAN (日本)

左邊是土,右邊是洋。按樂風和表演相似性,讓本土樂團和外籍人士組成的樂團嗆聲、「對軋」。本土樂團都是在非主流歌壇極活躍,而具群眾魅力的樂團,洋將團則在各PUB和春天吶喊名氣響亮的團。民謠、硬搖、衝浪、放克、嘻哈、綜藝搖滾樂,應有盡有,大排檔!讓平常只在「地下社會」、「聖界」、「老諾」或「春吶」才看得到的團,一次盡收眼耳心。

海洋完全音樂狂歡節
MC Hot Dog」拿偶像歌手作題材幹譙加嘻嘻哈哈;「脫拉庫」主唱張國璽飈吉他夠屌,又名符其實愛脫成性,脫襯衫供觀眾尖叫;「停看聽」、「Miracle Saru」、「四分衛」和「強辯」以音樂和感染力取勝;綜藝音樂類的「糯米糰」、「69Across」、「夾子電動大樂隊」和「MiMi Chen」,脫褲搞笑、波浪舞、舞者及比基尼女郎,讓全場笑聲不斷,HIGH到最高點,完全音樂狂歡節。我有生花妙筆也描繪不出「土洋大對抗」台上菁華的十分之一,真希望這是部影音紀錄片,可以推回到那年七月的福隆。

「土洋大對抗」原來以為是鄉土味十足的張四十三,在回味童年的廟會布袋戲或歌仔戲的拼台,觀眾多的,「爐主」還會給賞金。也可能是「五月天」與「四分衛」在板橋「五四大對抗」之擴大版,但並不然。他自從知道海洋祭勢在必辦後,除了《ㄞ國歌曲》合輯中的非主流樂團外,便開始密集看更多團的演出,並看了那一年的「春吶」,才有了雛型,想辦個較具規劃性的北部「春吶」。「春吶」主辦人jimiwade2000年也到了福隆,看張四十三搞「土洋對抗」,兩個舞台怎麼玩,結果都覺得不錯。

這一切都按讀電影出身的張四十三劇本走:
「第一年有點策略性的安排,很技巧地把『春天吶喊』的外國形象和本土搖滾的對抗結合起來,產生張力與戲劇性。但又不能『春天吶喊』照單全收,一定要區隔,和做出自己的特色。」

發想時便決定以「土洋大對抗」做為主題,找在台灣的外國樂團和本土樂團做雙舞台的表演。之前看了很多洋人團的表演,挑出實力和表現力強的,再想本土團找誰搭,像「夾子電動大樂隊」和「MiMi Chen」一起對陣,效果很好。

演唱會重視群眾反應。他說:

「這樣競爭性表演的較勁,很吸引人的目光和話題,媒體也會有興趣報導,是會這樣排的原因之一。不然一個剛辦的音樂祭,沒沒無聞,請來的地下樂團知名度也不高,如果沒可看性及趣味性,誰鳥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