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海洋音樂祭回想錄■熱浪搖浪,地下團的樂土

第一屆海洋祭小舞台「另一注視」表演團:「東三寶」、「馬大文」、「Scott」、「粉紅蒼蠅」和「王宏恩」,是事前安排的,這無可厚非。第一年沒名、沒錢,先做出氣勢,拉來人氣,下一屆才有更多資源。

第二屆有了競賽類,對「放風聲」的小舞台表演,多了一種便利,無法入決賽的樂團,覺得水準、風格、奇特、搞怪又有趣,就邀請他們到小舞台露兩手。隔年在報名表上徵詢,不論有沒有入圍,願不願意到小舞台演出?大多數新團是願意的,有的稍有名氣的團也肯,因為原本就打算到福隆看表演,乾脆帶團上小舞台,一舉兩得。第三屆小舞台叫「熱浪搖滾」也開放現場報名,及邀團參演,讓小舞台也有一定的水準、趣味和精神在。

張四十三說:
「和『春天吶喊』最大的差別是,我們節目設計性較高,我覺得既然要和他們不一樣,就要走自己的路。」

2001年的「放風聲」小舞台秀,下午一點半由「阿忠布袋戲」開場,接著「二等兵」、「Blue Monday」、「雲豹」、「e04」、「MR.DUCK」、「LIAR」、「若葉公園」、「Joe's band」、「五四三」大樂團等,中間有些時段是現場報名的樂團上台。

2002年「熱浪搖滾」的表演類,團變多,時間也拉長從下午一點到晚上八點,不想結束的,也沒人會強力阻攔。這屆的團知名度也不小,有「龍發堂」、「病毒」、「瓦蛋」、「胡椒貓」、「賽璐璐」、「羽田公物」、「Delay」、「剝削」、「海產攤」、「薄荷葉」、「祕密」、「強辯」、「紙紮公雞」、「So What」、「Bee 3」、「番茄」、「Scott阿忠」、「Nipples」、「69式樂隊」、「四幸康樂團」、「綠野仙蹤」、「牛皮紙」、「Trouble Maker」、「噬菌體」、「禮義廉」、「重刑犯」、「林中光」、「壞女兒」、「最後讚美詩」。

不比賽但這個陣容,比「競賽類」毫不遜色。2003年的團也夠嗆!有「THE RIC」、「佛海無崖」、「迷樣」、「旋轉木馬」、「史萊姆and lime」、「構限樂團」、「Candy Walk」、「劉姥姥」、「VIVA LA TUNA」、「T-BACK」、「牙套」、「張頡」、「貓草樂團」、「Oldliers」、「老賊樂團」、「蘇打綠」、「傲少年」、「翼界」、「AZURE」、「The Daymakers」、「RJ45」、「FIRE-MAMA」、「漢高祖」、「水躂躂」、「J and Blues」、「黑羊」、「男子漢大樂隊」、「粉樂團」、「Sugar Lady」、「MC Family」、「4 in love」等,有的團現已活躍於各live house

熱夏搖滾夢遊
第三、四屆都待在小舞台活動的製作人鄭捷任,按他的觀察,一走進福隆,經過一排攤位,首先進入眼中的是小舞台的「熱浪搖滾」,音樂來了,接下來就是玩,順便聽音樂。鄭捷任覺得,一種自在的感覺在小舞台就確立了;在音響和空間的感覺比較粗點,反而對小舞台不見得是糟的,基本上只是單純的呈現,較接近現在玩band的狀況,年輕的感覺。

他比較海洋祭大小舞台的差異:
「這兒不像沙灘的大舞台風大,上台的技術比較累、比較撐(ㄍ一ㄥ)。小舞台表演,上台時,只有一點時間,sound try一下就直接開始唱,半個小時一個團唱完,過程流暢、自由。小舞台比較free、隨意,人的壓力較小,相對地做團的人,較放鬆,接近在渡假。」

「四分衛」隊長、吉他手虎神覺得,小舞台的團還是很拼,有的因為初選或會前賽被刷下來,沒法上大舞台比賽,在心理層面上有點豁出去,要和大舞台拼一拼!

「場子不能太清淡,在表演和音樂上,有些並不輸大舞台入圍的團。」但他也指出,雖然小舞台沒高獎金,和觀眾太多的刺激和慎重其事,也不能忘記對創作、對台下同樂的觀眾,保持應有的尊重及敬業態度的堅持。像2003年第三天,小舞台少部分團遲到,「我是覺得,團不能說是在小舞台表演就比較隨便,也要抱著像上大舞台的心情做。」

隨便和隨興一線之隔。

童心未泯的捷任,自己滿喜歡小舞台的氣氛,很接近海洋的感覺,看到各種不同的團,每年團的變化都可以感受到。不像大舞台是經過準備的,有刻意為比賽而設計的。有意思的是:「有的團兩種氣氛都想嘗試,大舞台比賽表演後,又到小舞台唱個不同的,很有趣。」

捷任說著,我一邊想這些各式各樣的樂團,好像看到福隆海中的海葵、水母、海星、雀鯛、龍頭魚、蝶魚、粗皮鯛、貝螺等等,還有電影《Arizona Dream亞歷桑納夢遊》。

這裡或許適於夢遊,酷熱到對熱冷感,陽光亮燦燦地,幾乎就是光天化日,可以飄浮。而且第二屆人潮暴漲到兩、三萬人,我很想浮在人浪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