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台灣戰後棒球小史(上)

棒球,台灣最興盛的運動,二次大戰結束後,是榮光的象徵,振奮民心的寄託;職棒聯盟成立,與王建民、陳偉殷、陽岱鋼等等一流棒球好手,在美日職業聯盟打出好成績,都成為大英雄,在在看出棒球與這塊土地、心跳不可分割。

經戰火摧殘百廢待舉,在重建之餘,依然需要運動休閒,喚起活力和自信,而棒球這種團體運動又十分適合,學校和公司行號便一起熱情投入,放下戰爭的傷痛,協力、團結迎向未來。

因而善用日本人留下的球具,各地中小學又讓棒球活起來,接著是公營事業機構,尤其是日本殖民時代就有組球隊的,像糖廠、鐵路局、糧食局、公賣局、台灣電力公司、石炭調整委員會等,以及銀行組隊也相當熱絡。

194610月首屆省運棒球賽多達19隊,民間由媒體台中民聲日報1951年辦的民聲杯,多達21隊參賽,看得出台灣對棒球的熱愛。省棒委會戰後迅速成立,據謝東閔先生傳記《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記載,棒委會由石炭隊等熱愛棒球人士發起:
「相約在顏德馨先生家裡開會,研究組織協會並邀我參加,會中大家決定請我擔任理事長理。由於我任教育廳副廳長,協會成立後爭取教育廳補助,推動棒運發展有可能方便些,看到大家這麼熱心棒球運動,我答應為棒協服務。」

可能年紀大了,謝東閔先生記憶有誤,應先是省棒委會,他擔任主委。棒協首任理事長是謝國城先生。不過兩位對戰後台灣棒運發展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先有了省棒委會才能辦省運,協會盃和各級學校比賽。
取自野球講古塾

省棒委會在總幹事華銀協理蘇嘉禾任內,仰賴華銀人力物力甚多,1955年由合庫謝國城接任,會務轉到合庫,足見銀行界對棒運付出不遺餘力。早在1948年合庫、華銀、彰銀、一銀、土銀等六家銀行組成的專屬球隊,在台北新公園球場(現228紀念公園)舉行第一屆銀行公會棒球賽,連續辦了12年,所造成的轟動,台灣棒球史上稱為「六行庫時代」。
(圖片取自台灣棒球百年特展)

銀行棒球沒落後,軍種球隊接棒,約在1950年代開始上路,與蔣經國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重視體育與青年工作結合不無關係。以「提供技術水準及高尚品德,藉以發揮民族體育精神,爭取國家榮譽」為名,擬定國軍體育團隊培養與訓練計畫。

據賴明樹所著《台灣棒球曾紀恩-棒壇生涯50年》一書所載:
1946年,曾紀恩在水湳機場服役時,機場內還遺留下許多日本人打球的用具,酷愛棒球運動的留美工程師兼製造處處長胡旭光上校,要曾紀恩將這些棒球工具加以整理,組成一支棒球隊集訓,並對外參加比賽。曾紀恩接獲命令後,立即招募同袍組成一支只有九人的球隊,自己身兼球員、隊長和教練等三職,純屬一支克難式的球隊。後來即命名為空軍三廠棒球隊,即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第七屆運動大會的空軍代表隊。」

名教頭曾紀恩1946年組成的「空軍三廠棒球隊」,不妨視為台灣軍種球隊之濫觴,也是空軍隊或其後曾紀恩訓練屏東美和中學隊,成為一方霸主的重要根源。

1950年首屆國軍運動會後,聯勤、海軍與陸軍後來都接連組隊,當時聯勤棒球隊,擁有後來田徑十項運動名將楊傳廣在陣中。海軍主要以高雄和澎湖造船廠有打過球的人組成,也出了不少國手,像黃仁惠、陳潤波、李憲宗等。1962年第四屆亞洲盃國手選拔賽即是海軍奪冠,海軍隊7人入選代表隊;19634月甚至組成三軍明星聯隊的國軍棒球隊訪問菲律賓。

60年代空軍隊除教練曾紀恩外,全壘打王官大全名聲響亮。70年代海軍隊解散後,就是空軍的天下,譚信民、蔡旭峰、高克武、歐新賢、林瑞徵、郭均坤、周阿海等等,可說名將如雲,直到1990年人手不足,才結束空軍(後稱「虎風隊」)的棒球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