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嘉銘(樂評人)
台灣音樂人與樂團最渴盼的,不只是依靠政府補助和得獎出名,而是更多的表演舞台,才是音樂人生存的動力,也考驗著創作、表演與現場互動的能量。淡水漁人碼頭創設「淡水漁人舞台」,是樂壇的好消息,多了舞台就等於多了市場,同時挑戰經營團隊與樂壇如何把氣氛、口碑做起來,怎麼讓「淡水漁人舞台」成為樂界熱愛的一大聖地,還真不是一蹴可幾的事。
從五月開始,每週五、週六晚間7點到9點,「淡水漁人舞台」準時開唱,我個人認為太晚開始。除非去聽樂團演出的粉絲性格很強,具有獨特的針對性,直接前往漁人碼頭觀賞,在淡水閒逛的遊客很容易錯過。如果提早4點到9點較有利於人潮的累積,且有寬裕的時間等待美麗的淡水夕陽,伴著「淡水暮色」、「流浪到淡水」、「黃昏的故鄉」的歌聲響起,再一邊品嚐美味海鮮與烤魚,是美的一大撞擊!
有「台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當音樂顧問,寫了主題曲「捕魚歌」,還推薦演出樂團,也就是說在排秀部分可以放心。從五月表演名單看來,富有台灣獨立樂團的歷史感,從「寶島歌王」文夏、董事長樂團、夾子大樂隊、西尤到年輕的Losers樂團,也有「客家王」黃連煜,原住民團「七字輩」、Nawan阿修等等,樂風、群族多元,老少咸宜。時間拉長就像小型的音樂節,氣勢很足,內容充實。現在規劃的時段,對人潮聚集和未來周邊產品銷售,比較有限。
初期只是敲邊鼓,不敢做大,目前興許是貢寮海洋祭的暖場或前哨,八、九月後是海洋祭另一波後浪的湧動,也是好構想,帶起更長的邊際效益。不難想像在海洋音樂祭受歡迎的樂團,會陸續在「淡水漁人舞台」演出,比如來自台東的Savakan樂團,第一屆海洋獨立音樂大賞-海洋大賞得主88顆芭樂籽等等,是抽不出身到海祭的觀眾另一種補償。
但從主辦單位邀著名設計家Akibo李明道,打造全新的戶外展演場域,企圖不是短期的泡沫,遠景是為漁人碼頭帶來新機,是觀光財,同時為淡水創造新特色,漁港與搖滾結合是不錯的方向,如高雄大港開唱、蚵寮漁村小搖滾,或美國港城波士頓,Aerosmith、The Cars等樂團都在此誕生,英國利物浦和Brighton港口音樂節也是搖滾聖地,淡水漁人碼頭可能嗎?
淡水漁人碼頭外在條件上,必須保護原有的人文地景,讓大屯山脈、觀音山與河海相融,自然的明媚是本質,而音樂是助興。除了邀獨立樂團炒熱氣氛外,淡江大學校友就是龐大的表演陣容,像胡德夫、楊祖珺、林生祥、鍾成虎、雷光夏、陳建騏、1976樂團阿凱、鄭宜農、盧廣仲等等都是。台灣真的不怕沒人才。而是平台夠不夠、好不好的問題。目前只要有長期專業經營的決心,以人文為本,輔以在地音樂資源,「淡水漁人舞台」有望成為北台灣獨立音樂新據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