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和著名球評曾文誠回我故鄉嘉義,進行關於嘉農棒球史的調查、訪談,至今讓牢牢不忘的是嘉農第一代中外野手蘇正生老先生,談到嘉農棒球隊組成重要原則是「三族共和」,由日人、漢人和原住民混合組成。當然是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使然,可何嘗不是原住民族躍上社會主流的途徑。
近藤兵太郎1928年擔任嘉農教練時,到全台各地網羅球員,東部原住民棒球天份非常可能早有所聞,否則以當時相對艱難的交通條件,事先沒有足夠的情報,挑出潛質好的原住民球員談何容易。
嘉農隊第一代原住民隊員有捕手藍德和(日名:東和一)、三壘手拓弘山(真山卯一)、遊擊手陳耕元(上松耕一)、左外野手羅保農(平野保郎)等四位,都來自於台東原住民。是慧眼識英雄或早有所悉?
高砂與嘉農的開拓
我認為「能高團旋風」的影響不可小覻。近藤兵太郎1919年來到台灣,1928年指導嘉農,1931年正式擔任監督,而這段期間劃時代的棒球事件,是林桂興1921年在花蓮組了第一支原住民球隊,取名為「高砂」,轉到花蓮農業補校就讀後更名為「能高團」,到西部巡迴比賽取得5勝4敗的佳績,進而於1925年7月遠征日本,只輸和歌山與平安中學,6勝2敗1和的佳績,教日本球界對台灣原住民棒球資質大開眼界。當時近藤兵太郎不會毫無所知,雖仍按三族的比例組隊,但原住民卻成了嘉農不可或缺的主力。
我這人有追本溯源的習性,既然1921年高砂隊是第一支純原住民的棒球隊,到1925年就能打敗甲子園高校強隊,這4年期間不是吃了大補藥。我推斷以查屋馬、辜茂得、鄔新、阿仙、亞拉畢、紀蕯、羅道厚、羅沙威、杉提掦、武諾、爾西般、亞仙合利陽、屈道、杜易爐等14名原住民球員為主的能高團,在之前是有棒球底子的。
那麼1921年前台灣原住民棒球面貌或地圖,長怎樣到底?離1904年總督府中學校(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前身)田中敬一校長提倡下,成立台灣第一支棒球隊也不過17年。
沒一一考據日治時期,鐵道、糖廠、專賣局或菸酒公司等等日人機構,是在哪一年成立棒球隊,但以東部而言,台東製糖公司於1917年台東成立第一支棒球隊「製糖隊」;而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1922年成立「花蓮港體育協會」時,花蓮已擁有「鐵道隊」、「花蓮廳隊」、「鹽糖隊」、「商工隊」、「元老隊」等球隊。
1922年底台北球隊來訪,花蓮聯隊實力足以擊敗客隊,並且觀戰者眾,盛況空前。保守估計1917至1922年間花蓮棒球運動已有一定程度的熱絡。
再從以尚武精神、普及體育休閒為宗旨,涵蓋棒球、網球、相撲、田徑、游泳等部門,並發行機關雜誌《臺灣運動界》的台灣體育獎勵會1915年成立於台北,1920年整合為「臺灣體育協會」,那麼現代體育包括棒球在內的推廣,花東地區資訊或活動介紹,也可能在1915至1920年間或更遲些。
另由能高團隊員背景找。其中羅道厚(日名伊藤次郎)與羅沙威(漢名莊初明,日名伊藤正雄)、隊友阿仙(稻田昭夫)、紀薩(西村嘉造),留在日本平安中學,再進法政大學。1933年法政大學來訪,陣中高砂族身分選手特別吸引觀眾目光。羅道厚1936年加盟東京參議員隊,成為日本職棒首位台灣球員。有形無形地鼓舞原住民投入棒球運動。
馬太鞍與太巴塱的耕耘
羅道厚是花蓮Fata'an人(今花蓮馬太鞍部落),馬太鞍公學校在1924年設立,老教練蔡慶隆就這所學校畢業的,生於1921年,曾提到大他23歲的兄長,曾是日治時期花蓮公賣局棒球隊員,是蔡教練和棒球結緣的要素。
日治時期花蓮公賣局應該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花蓮港支局,日治時代專賣局按蔡教練差兄長20多歲推算,專賣局棒球隊大約在20年代左右,種種資料都可以說明,馬太鞍棒球風氣1920年代可以是個分水嶺。
也是馬太鞍人的莊初明(伊藤正雄),回台先後在台東、富源、花蓮市與太巴塱教棒球。也就是說他的影響廣及整個東部,扎根於花蓮光復,「太巴塱國民小學」前身北富國小,莊初明在1949年組了球隊,同一年太巴塱人蔡慶隆(妻子的叔叔是羅道厚)擔任花蓮光復國小少棒教練,花蓮光復兩大阿美族(Pangcah)部落馬太鞍和太巴塱,便成台灣棒球重要的搖籃。
卑南與馬蘭的傳承
台東,當然是另一棒球重鎮,這要從嘉農第一代名將陳耕元(日名上松耕一)談起。
陳耕元1905年生,打甲子園27歲,可想到那時代讀農校沒有年齡限制,出賽規定寬鬆,不能以現代高中比賽一概而論。1925年讀台東公學校高等科時進了棒球隊,花蓮高砂隊創始人林桂興也是讀這間公學校。
1917年台東製糖廠庶務課長吉野清一,號召廠裡愛好棒球的幹部、員工,組成「製糖廠隊」,之後當地軍人組「守備隊」、台東廳組「台東廳隊」;1921年民營的「賀田組」負責人田中里時哉成立「櫻隊」,林桂興曾加入這支球隊。足見台東棒球風氣興盛不下於花蓮。
1931年嘉農在日本高校野球大會「甲子園」,打進決賽,雖沒奪得冠軍卻在日本大受好評,贏得「天下嘉農」的美譽。不過隊中歷屆原住民球員如陳耕元、羅保農、藍德和、拓弘山、藍德明、楊吉川、郭光也、郭壯馬等,東部諸部落同樣引以為傲,對棒球熱在後山燃燒大有助益。
等嘉農退下來的台東鄉親,回到台東獻身教育,那是另一番氣象。陳耕元回台東先在糖廠任職,再到台東農校(前台東農工,現為台東專校)教書後擔任校長,在校旁養豬或上山伐木,以收益添購及自製棒球器材,亞洲鐵人楊傳廣原來也是台東農校棒球隊投手。家鄉台東卑南族南王地區更深受影響,像南王國小、卑南國小與國中投入棒運不餘遺力,其族人陸永茂教練帶起90年代的南王傳奇,成了棒史光耀的一頁。
另外一個是新生國小、國中所屬於的馬蘭部落的棒球發達史,最著名的是陳耕元嘉農隊學弟郭光也,出身馬蘭部落望族,現在新生國小、國中棒球隊牽親引戚都會和他有關。馬蘭郭家與陽家成了棒壇重要的兩大力量。他在1965年成立馬蘭棒球隊,1971年中華杯馬蘭隊和中油、北體、六信成了全國四強,後來在公開組奪魁,借因經費不足而解散。但接著兒子郭子光、郭子雄與族人豐自吉(豐祥瑞)等,都為台灣棒運接續了不滅且光榮的香火。
我沒有能力為諸位細細鋪陳台灣各原住民部落與棒球的淵源,而由高砂、能高團到嘉農,帶到花蓮馬太鞍與太巴塱兩重鎮,可以延伸到後來的花蓮光復、北富、榮工、中油、輔大到兄弟與味全職棒的脈絡;台東南王與馬蘭兩系,從少棒到職棒都是很豐富的人才庫,郭光也、豐自吉、郭源治、郭岱琦、林智勝等,陽家班陽介仁、陽建福、陽森、陽耀勳、陽岱鋼等等更似陽光般照亮棒史。希望藉由這些具代表性的部落與人物,讓我們理解東部原住民族在台灣棒史,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與關鍵樞紐,卻是漢人中心主義的主流社會所常忽略或遺忘的。
(原載於2016年《原住民族季刊》春季號)
參考資料:
台灣棒球維基館twbsball.dils.tku.edu.tw/
做伙來找野球歷史(野球講古塾)
http://www.sportsv.net/authors/baseballhistory
紀錄片《台灣棒球百年風雲》
《臺灣棒球一百年》謝仕淵、謝佳芬合著
《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謝仕淵著金
《台灣棒球王》曾文誠、盂峻瑋合著
《典藏台灣棒球史-嘉農棒球1928-2005》林華韋、林玫君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