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專參加校園民歌比賽得獎的那一天,郭祥廈學長跑來邀我參加合唱團,約隔天試音,沒想到這一試,讓我認識到音樂天空之遼闊與明麗。
我喜歡彈木吉他、唱清新的校園歌曲,卻又覺得有所不足,想把歌唱得更好,想接觸音樂更深刻的一面;也聽說合唱團嗓子好、會唱歌的同學很多,是值得學習的好社團。
可是我這人又常想東想西,有時候會自我設限,比如說擔心長得太矮、行動不便會破壞合唱團演出時的隊形,擔心不會看五線譜、擔心音感不夠好等等之類的。我猜想,那一夜應該沒睡好。
不知道那來的勇氣,還是去試了音,我是打著「反正他們應該不會要我啦」假裝無所謂而去的,給邀我加入的郭學長一點面子吧!心情忐忑,跟著鋼琴爬音階:「啊啊啊啊啊〜」往高音,「啊啊啊啊啊〜」往低音,結果編到男低音。後來聽說那一屆低音部缺人,來找我加入的學長就是低音部負責人。不過團裡每個人從指揮到各聲部負責人都和藹可親,讓我卸下了心防。
沒想到這一試音就沒有離開過,直到畢業,像是另一個家,除了上課在自己班上外,沒課就往合唱團跑,班上同學反倒很少見到我,乾脆叫我是「合唱班的」!
關鍵是,當時世新合唱團兩大目標:大專合唱比賽和年度公演。由於世新沒有音樂科,團員也不是聲樂科班出身,大半憑著一股熱情和愛好加入,想拿好成績就必須比別人努力、多下功夫。因此,世新合唱團傳統是,平時一週練五天,都在中午休息時間練,比賽或公演前的加練唱,包括周末和周日以及晚上。團員相處時間長,有共同奮鬥的目標,感情自然融洽,畢業的團友經常回來探望我們,像個大家庭似的。
當然,合唱之美更是讓心靈相親相悅的要素。別的大學都挑戰高難度的合唱曲,比如威爾第「安魂曲」、選自清唱劇「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或貝多芬「C大調彌撒」等。我們年輕較小又欠缺聲樂的底子,就以民謠或情感易於抒發的中文合唱曲為主,像「茶山情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韻」、「遺忘」、「回憶」等等。有一年大專合唱比賽指定曲「國父遺囑」,是我記憶中最難唱、感情最難以表達的一首。
在合唱團比我唱校園民歌學更多的是,正確的發聲、音準、咬字、節拍、樂句詮釋等等音樂基礎,有了重新認識和學習的機會,指揮也都會詳盡地解釋歌曲的內涵,以及如何從聲部與獨唱的搭配間,流露動聽優美的特質,那樣深刻細膩是唱流行校園民歌所沒有的。
那時感覺就像合唱的小天使,身子都長了翅膀,一練唱就如同飛翔在雲間、海洋與山林中優遊穿梭,為了比賽的加練唱很辛苦,卻又甘之如飴。有時候練完唱還不肯罷休,走進校門的山洞依然大聲合唱起來,美好的歌聲迴盪在隧道裡,那情景、那音聲永遠在記憶裡散發著芬芳。
當初我擔心的問題都是多餘的!沒人嫌我破壞隊形,說來還挺佩服自己的,國父紀念館公演時柱著柺杖在台上唱完90分鐘的演出,一點也不覺得痠疼,好像陶醉於合唱之樂,肢體的折磨都不重要了!也好比世新合唱團團歌所唱道的:歌聲悠揚,唱到好處,餘音繞樑。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合唱之樂,地久天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