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因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表現令家鄉球迷激賞,在台灣又掀起新一波棒球熱。
曾因為職棒涉賭案與北京奧運棒球賽輸給中國隊,有一段時間所熱愛的棒球運動,一度令球迷感到鬱悶。但今年從中華職棒新球團義大犀牛隊成軍、曼尼旋風與世界棒球經典賽預賽晉級的熱潮,讓我感受到棒球在台灣人心中的深刻價值,還可以同它一起落淚一塊歡笑!
我沒有經歷過日治時期嘉農棒球隊,進軍日本高校棒球大賽甲子園勇奪亞軍的盛況,也沒親眼見到紅葉少棒擊敗來訪的日本關西少棒聯隊,但可以感受到我們都仰賴贏了外國球隊,才激勵我們的民族自信,而願意去發展棒球運動。
日治時期願意在台推動棒球,有其皇民化的企圖,讓台灣原住民、漢人與日人在台子弟合組球隊,或者挑球技優異者到日本讀書、打球,想藉棒球同化或認同來殖民統治。但運動競賽是一體兩面的,不全然是政治手段可操弄的。台灣也透過比賽贏了日本球隊,振奮了民族情緒。
到少棒熱時代也一樣延續著傳統,尤其在政治與生活都十分苦悶的年代,心情的寄託不外是黃俊雄布袋戲、楊麗花歌仔戲和少棒賽。在還沒有威廉波特世界少棒選拔賽的全國學童盃棒球賽,就教民眾相當熱衷了,在南部超過一百支球隊參與,全國估計超過三百支,競爭激烈,實力不在話下。
有意思的不是那種在學校打球受訓的正式隊伍,而是下課後休耕的田或小廣場、空地,都有人自動組隊在打球、比賽,好比全民皆棒球。
那時交通不像現在那麼繁忙,那麼多汽機車,所以路上也有三、五人玩簡易棒球,甚至小巷子裡常看人在傳接球,或一個小孩反覆地把球投到牆壁上,單獨練接球、投球,我在看古巴的棒球紀錄片裡的棒球盛況,跟我們民國五、六十年代完全一樣,就是要這種普及到民間的熱情,那項運動才足以稱為國球。
現代人運動都要裝備齊全才肯出動,至少要有好球鞋、漂亮的名牌運動服飾,父母也願發錢為小孩買護腕、護膝,疼愛備至。不過,在還沒經濟起飛的台灣,物資匱乏,一般家庭那有閒錢買球棒手套和棒球給小孩玩,都是自製的,報紙包小石子用橡皮圈綁一綁就是球,掃帚當球棒,塑膠袋、廢布料或報紙摺成手套用,也玩得其樂融融,物質越匱乏想像力就越豐富,但愛運動的心和快樂並沒有減少!
凌晨熬夜看轉播,為輸而哭、為贏放鞭炮,三級棒球奪得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冠軍的辛酸和光榮,已成為過去幾世代人的共同記憶。走過紅葉、金龍、七虎、巨人再到美和、華興、榮工,跟著為文化、輔仁的梅花旗而瘋狂,一直到奧運棒球銅牌、銀牌而驕傲,至今綿延不絕。
棒球一直離不開國家榮耀。等到職業化後,開始和英雄主義結合,從王貞治旋風「少棒英雄」許金木到「二郭一莊一呂」(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呂明賜),再來就是「台灣之光」,包括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等等球星的誕生,都象徵著台灣的精神和奮鬥。
如今瘋棒球的記憶又回來了,除了感謝中華隊帶給全民的感動和全民一條心外,也期往瘋棒球能成為運動的起點,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融入我們的人格;在人生的挑戰中,可以與人合作、團結,追求專業,努力不懈,擁抱一個充實而健康的未來,瘋棒球才能真有所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