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身障者沒法像一般人那樣運動,但觀察運動的本質,思考人類在運動中產生的意志、心念,以及之後獲得的喜悅、能量,非常有意思。
從小就走得比別人慢,羨慕那些走得快的人,卻不自卑,經常落後於同伴時大喊:「你們等等我呀!」總有兩三位同學停下來等我跟上,後來都是好朋友。當然比賽時是沒有人等你的,徑賽尤其明顯,不論短跑或長跑,最快的是王。
速度為運動之母。這是「飛躍的羚羊」紀政告訴我的。那一年幫田徑協會編季刊,當時紀政擔任田徑協會秘書長,教我很多運動知識,甚至帶我到體育場看國手練習。有一回紀姐指著一位選手說:
「你看!他的腿壯又渾圓,臀大且微翹,他一定是有速度的。」
才懂得速度的產生和下半身的基本訓練有關,難怪有人俗稱臀部是「馬達」,或說是產生能量的基地。
幾乎沒有運動是不練速度的。足球主要是踢,戰術重要,帽子戲法教球迷激賞,但沒有速度都是空談。有速度的球隊可拖垮對手;自由車、划船、籃球等等體育競賽,無一不需速度取勝。
棒球也一樣。球探以五項技能評估球員,包括守備、傳球、力量、打擊率和速度,日本叫「五拍子」球員。但有三樣屬於優等,就十分傑出了!年輕時的「台灣巨砲」陳金鋒,只有在守備和傳球略遜;日本的大聯盟之星鈴木一朗,可以算「四拍子」,只在力量一項稍微扣分。
而其實這五項技能,除了單純講指臂力以外,無一不與速度相關。還是以鈴木一朗為例,擁有極佳的速度,當然跑壘快;有速度,守備範圍就比別人大。擴大解釋,速度也可以用在揮棒和傳球上,瞬間揮棒速度快,打擊能力自然強;傳球能力除了準度外,沒速度是不行的。投手的球速、高爾夫的揮桿、羽球的揮拍和拳擊的出手,也是同樣的道理。
「快感」二字,俗話就叫爽,但如字面所言就是要快,快到有愉快的感覺,不要說自由車手御風而行或游泳的乘風破浪,連我這種向來慢走的人,體能開始進步了,一千公尺從走八分多鐘,突破到七分鐘便飄飄然了!好像走路有風似的,甚感得意!
有一本日本小說《轉瞬為風》,講學生田徑社的故事,我讀得十分熱血。那種有目標、有挑戰的奮鬥,訓練很苦、很充實,比賽有輸有贏,日子過得才有滋味。一開始總是以拿強者為追隨的目標,但到一定程度後要贏的都是自己。衝向終點前一閃而過的影子,以為是失敗的前奏,其實是恐懼,等連影子都沒有了,只聽得見風聲時,無比舒暢。
而要享受快感前先吃苦是必然,《轉瞬為風》書中有句話很好:
「儘管筋疲力竭,身體深處卻湧出了一股力量。」常運動的都有同樣的體會。
當然,速度不是只有快,慢也是一種速度,走得非常非常慢一樣很困難、很費勁。如太極拳的慢手,其勁無窮,快慢皆風。「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沈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摘自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轉瞬為風》裡也說:
「我感受到一陣風,好強的風,那陣風不是吹來的,而是我自己產生的風。好暢快啊!感覺棒透了!」
無論快慢輸贏,懂得如風般的自在,才是真正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