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湧樂集]我的唱片購買指南

買唱片和書是我的兩大嗜好看到喜歡的不買心裡會很不舒服好像很對不起這些優秀的作家和音樂人

學生時代沒錢買唱片,大都靠電台節目介紹;等畢業上班後,薪水一部分寄回家,一部分繳房租和生活費,剩下約五百元可活用,就拿來買書和唱片。收入少必須精打細算,唱片行逛半天才買一張。為多聽點歌,求老闆或店員讓我試聽,沒買也多了見識。

常常逛,和店員、老闆熟了起來,久而久之像朋友一樣,沒要求試聽,也放給我聽,尤其進口的珍貴唱片或經典音樂人新出版的專輯,價格昂貴,知道我買不起,而願意打開來分享並且為我解說,真是感激萬分,更吸收不少音樂知識,這是現今聽網路或付費購買數位音樂所沒有的收穫。

有的唱片行老闆是資深樂迷,店員可能是樂手或DJ,可以跟你聊一整部搖滾音樂史,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店員擁有錄音與演出經驗,以他的角度來聽唱片的品質和一般樂迷不同,甚至推薦更高水準的音樂專輯給你,儘管和自己的品味有差距,但保持音樂聆聽的開闊胸襟是必要的,很可能多年後重聽他推薦的唱片,才懂得好在那裡!

等我薪水高些,就有閒錢買多一點的唱片,而且我是個「好奇寶寶」,朋友們聊到什麼歌或音樂,我沒聽過,就會去找來聽聽看,變成音樂的「雜食者」,從古典、國樂、戲曲、爵士、搖滾、龐克到國台語流行無一不包,好處是什麼都懂一點,壞處是搬家時才知道有多麼累!

光靠朋友或電台介紹還不夠,買雜誌和相關書籍也是必要的。早期很缺流行音樂中文資訊,朋友們常看的是《余光音樂雜誌》或台灣滾石唱片的前身《滾石雜誌》,另類一點的是水晶唱片的《搖滾客》、《非古典音樂》雜誌等,大部分還是看英文的音樂雜誌。現在音樂書籍稍微多些,想了解搖滾,查理布朗著、林芳如譯的《搖滾樂的藝術》值得一讀,《The Blues 藍調百年之旅》與《嘻哈美國》都是了解藍調和嘻哈樂很好的入門書,再從書裡找唱片來聽,理解更為深刻。

這是從廣度來看。也可以從特定音樂人著手,有人聽周杰倫的歌聽得入迷,然後寫成論文,有人鑽研歌詞作家林夕的歌詞,成了「林夕專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純從興趣出發,因為欣賞某個歌手,然後大量聽他的作品,自然就有心得。像我在校園民歌時代因為喜歡齊豫,然後知道為她譜曲、製作的老師是李泰祥,就蒐集了李泰祥譜寫的專輯來聽,除了齊豫還有唐曉詩、許景淳及李泰祥自己的專輯。

音樂大師李泰祥的歌曲小品,雋永脫俗,原創性高,又能流行,像「橄欖樹」、「告別」都曾風靡一時。學院派出身但並不厭棄流行音樂界,而是將商業注入藝術與文學的養分,讓流行顯得清新、有想像力而不低俗,最重要是,不會因為不流行了而不喜歡他的歌,隔了三十年,我現在聽還是覺得「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從李泰祥作品我懂得了什麼叫好歌!以上提供這些音樂的蒐購經驗,或許可以讓你成為「音樂達人」或「有深度」的粉絲,但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賞好作品,並且給有才華且用心努力的音樂人更多的肯定和掌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